中国的犹太人和犹太教

主要由西班牙的犹太人及其后代组成。当然也有其他部分的犹太民族,包括德系犹太人、米兹拉希犹太人和一些皈依者。

中国的犹太社会体现了广泛的犹太文化传统,涵盖了整个犹太教的宗教活动。中国犹太人虽然属于少数族裔,但自从7世纪或8世纪犹太移民第一次迁移到中国,始终以公开的状态存在。自唐朝和宋朝(公元7-12世纪)一直到清朝(19世纪),犹太人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体,,最具代表性的是开封犹太人(狭义上来说,“中国犹太人”经常用来指这些犹太人社区)。19世纪和20世纪初,世界各地的犹太商人开始在中国港口开展贸易,尤其是当时属于英国殖民地的香港的商业中心;上海(国际结算和法租界);以及哈尔滨(西伯利亚铁路)。在20世纪的上半叶, 1917年的俄国革命造成的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来到了中国。虽然开封的犹太教堂到公元1860年已经存在了7个世纪,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有少数的中国犹太人保持了他们的宗教和文化传统。据相关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由于广泛的通婚中国的开封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社区的种族经过不断的变化,他们或多或少吸收了汉文化。[2][3] 但是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一些国际犹太人团体帮助中国犹太人重新恢复他们的犹太传统,并重新追溯他们的民族根源。[4]

尽管在1992年以色列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以中两国之间的纽带却已存在了几个世纪,两国都是几千年古代文化的产物。[5][6][7][8]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和犹太文明之间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这使得两个国家更加紧密地合作,成为国际舞台上亲密的伙伴。

中国的犹太人仍然是一个少数族裔,但与世界许多其他地区的犹太人社区不同,中国的犹太人没有经历过来自汉民族的任何反犹主义的侵扰,两个民族相互欣赏,彼此尊重。[5][2][9][10] 现代汉族人对犹太人十分欣赏,赞赏他们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和他们生存的能力,和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家庭、节俭、艰苦劳动和教育,数千年文化的沉淀推动着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之间的友谊得以持久和长存。[6][5][7][5][2][11]由于中国人民对犹太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两个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和友好,犹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主流的汉族民众和平共处,犹太人可以通过联姻融入汉族社会。[2][12][3][13][14] 密切的关系和相似的文化基础是中国和以色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动力,也是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的象征。[6][11][15]

  • 概述
  • 历史
  • 来源
  • 姓名
  • 早期记录
  • 就业
  • 19世纪
  • 3现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20世纪后期
  • 3.3 21世纪
  • 中国出生的著名犹太后裔参见
  • 参考文献
  • 7外部链接

概述[编辑]

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东和欧洲之间的一条古老的贸易路线,在公元前206年汉朝时形成,包含了波斯阿希涅德帝国200年前创建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发展促使中国与犹太人的第一次接触。[16] 在唐朝(公元618-907)期间,第一批犹太人从西亚经丝绸之路和海路经印度抵达中国。他们是来自巴比伦和波斯的犹太人(即现代的伊拉克和伊朗),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中国,受到唐朝皇帝的赏赐,在开封定居。[4]最终在宋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开封犹太社区,其中许多人最终成为知名的政府官员、医生、很多领域里的专家和商人。他们最终融入了中国文化,学习当地语言,开始与汉族人通婚。[2] 一些西方学者推测,最早在汉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犹太人可能已经到达中国并定居,与罗马在公元70年摧毁耶路撒冷圣殿,对犹太人迫害的时间点一致。[17] 在中国,犹太人社区存在的历史与第一个千年和第二千年的犹太人历史一致,见证了犹太民族在整个欧亚大陆板块中的分散和定居,尤其是大量的犹太人在整个中亚的定居。[18] 9世纪的波斯地理学家ibn Khordadbeh指出,四处旅行的犹太商人被称作拉汉人,他们通过丝绸之路经由中亚和印度开展贸易,并抵达中国。他提到了一些中国城市的犹太商人,以及他们在商品运输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经由中东从西班牙和法国向中国传播科学技术中所扮演的角色。[19]雅各布是《旅行手册》的作者,同时也是一名中世纪意大利安科纳的探险家,是一位博学的犹太商人,以通俗的意大利语撰写他的游记,并且他在1271年抵达中国,但是一些作者质疑该事件的真实性。[21][22][23][24]

在中国成为西方和英国准殖民地的期间,一批犹太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英国保护前往中国定居,是该时期第一批在中国定居的犹太人。由于英国在西班牙、印度或伊拉克殖民,这些犹太人大大多都是来自这些地方。20世纪前几十年是香港和上海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第二批犹太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大都是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的难民。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为了避免遭到屠杀,中国的犹太人和犹太家庭数量激增,这些犹太人基本来自欧洲。上海以收纳大量的犹太难民而闻名,大部分在战后离开了中国,其他犹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也搬离了上海。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开封地区的犹太人与汉族几乎没有区别,并且也没有被中国政府承认为一个单独的少数民族。他们保持了以前的犹太血统,适应了许多汉族习俗,包括父系继承,与当地汉族人口的广泛通婚。[3] 由于他们的宗教习俗被认为在功能上已经灭绝了,除非他们明确皈依,否则根据回归法律他们没有资格移民以色列。[25][3]

今天,许多犹太人的后裔已经被汉化。他们中的一些人以及国际犹太人社区开始寻找这些后裔,帮助他们寻找他们的民族根源。这一点在当代中国十分重要,少数民族享有包括各种优惠、减少计划生育的限制以及更低的高等教育入学标准。

中国犹太教的研究与其他亚伯拉罕的宗教一样,相比于中国对其他西方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功,这也是西方人所关注的研究点。[怀疑 – 讨论]

历史[编辑]

有人断言,历史上居住在中国各地的犹太人,均来自遭到流放的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十个部落,他们移居到当代中国所在的地区。在一些地方,人们观察到一些古代犹太人举行仪式的痕迹。[26]

开封犹太人是一个比较著名的犹太人团体,据说在汉朝时他们从波斯前往印度,后来在北宋初期(公元960-1127年)从中国西北部的穆斯林居住区(今甘肃省)至到河南地区。[27]

起源[编辑]

开封犹太人,19世纪晚期或20世纪初

公元70年,随着罗马皇帝占领耶路撒冷,第一批犹太人辗转从波斯移居到中国。在汉明帝期间(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大批犹太人从波斯移居到中国。[28]1900年,Joseph Brucker神父猜测在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期间,即中国的宋朝时期,犹太人经海路从印度抵达中国。

 

 

在开封发现的三个碑文都给了我们一些相关历史的启发。最早的碑文可追溯到1489年,是纪念一座犹太教会堂建造(1163年),(“清真寺”这个词经常用来特指中国的清真寺) 讲述了后来在汉朝时期,犹太人经印度进入中国(公元25年-公元220年),犹太人的70个中国姓氏以及他们听训于”不知姓名”的宋朝皇帝,并最终列举了他们的宗教从亚伯拉罕传给先知以斯拉。第二块石碑可追溯到公元1512年(发掘于玄奘道经寺中)详细介绍了犹太人的宗教习俗。第三块石碑可追溯至1663年,主要是纪念清真寺的重建工作,并重新回顾了另两个石碑的信息。[27]

Joseph Brucker神父认为Matteo Ricci的手稿表明,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开封只有大约10个或12个犹太人家庭,并且他们在那里居住了500年到600年。手稿同时指出,在杭州地区也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这可能暗指忠诚的犹太人追随在杭州即将登基的宋高宗,一起迁至南方。事实上,1489年的碑文表明犹太人在“靖康之耻”后“逃离了汴梁城”(今开封)。

1512年的碑文的一部分提到了著名的岳飞刺字。

许多中国犹太人群体的成立时间可追溯至中世纪。然而,并非所有犹太人社区成立时间都有证据可以佐证。下面这些城市目前已经确定有犹太人:开封、杭州、宁波、扬州、宁夏。[29]

姓名[编辑]

当代官方汉语中犹太人相关的术语为 “Youtairen”:(中文:犹太人;拼音:Yóutài Rén)。“Youtai”这个词的发音跟阿拉姆语中的יהודאי (Yehudai)和希腊语的Ἰουδαῖος (iudaios)发音相似。

据记载,中国历史上曾经称呼犹太人为被称为“挑筋教”, “去除筋腱的宗教,”[30] 可能指的是犹太饮食禁止食用筋腱(由Genesis32.32)。[31]

犹太人的饮食教规(kashruth)禁止食用非反刍哺乳动物、贝类和爬行类动物,从中国饮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食材没有特殊的限制,犹太人的饮食教规很有可能是导致犹太群体与其他主流民族有所不同的原因[原始研究?]。[需要引用]

犹太人也被称为“藍帽回”(中文:藍帽回;拼音:Lánmolo Húi),为了区别于其他的回族人,他们用帽子的颜色加以区分。[30] 穆斯林和犹太回族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历史上并没有被占主导地位的汉族人群所承认。[需要引用]

将“开封石碑”翻译成现代语言后发现,犹太人把他们的集会称为 “纯粹与真实”,这与现代中国描述穆斯林清真寺所使用的术语基本一致。lǐbàisì礼拜寺和qīngzhēnsì清真寺是犹太人和穆斯林集会地的名称。[32]

根据南京大学犹太研究中心主任徐新在他的《开封犹太人》的书中所描述的说话传统,,开封犹太人称犹太教,即以色列宗教为“Yīcìlèyè jiào (一賜樂業教)”。 Yīcìlèyè是 “以色列”的音译. 徐新将这一短语翻译成“上帝的子民,在上帝的赐予下,心怀满足的工作与生活”.[需要引用]

早期记录[编辑]

开封犹太教堂鸟瞰图。

最早的证据表明,8世纪起中国就已经出现犹太人:比如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发现的用犹太波斯语系书写的商业信函。这封信(现在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是在丹丹乌里格(Dandan Uilq)发现的,该地是中国西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邮局(618-907)。正文共三十七行,写在当时只有中国生产的纸上,。经大卫·塞缪尔·马戈柳思(David Samuel Margarolina)考证,确定该信函来源于公园718年。[33][34] 伊本·泽亚德·艾尔哈桑是9世纪的一名旅行家,来自拉夫,据他描述,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和他的878名追随者包围了广州,屠杀了一大批定居在此处的外国商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人。[35]

 

根据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道里邦国志》的说法,中国是拉特纳犹太人的目的地,他们带着男孩,女奴隶从欧洲出发。[36]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发现并翻译了8世纪由犹太波斯语系中编写的文件。[37]

从某些史料中可以看出,犹太人经常被一些中国人误认为是穆斯林。第一次有可能提到犹太人的中国官方文件是1329年和1354年元朝的年鉴,分别使用了术语Zhuhu (竹忽),或Zhuhudu (朱乎得)(可能源于阿拉伯语的Yehoud,或者希伯来犹太人的“Jews”。该文件谈到了对“异议者”增加税收的政府法令,此外也命令犹太人大量迁入当时的首都北京。

著名的威尼斯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公元13世纪晚期曾到访过中国,当时为中国的元朝,他描述在北京的犹太商人地位显赫。十四世纪初北京罗马天主教大主教区的第一大主教孟高维诺的笔记和14世纪中叶蒙古帝国的阿拉伯特使伊本 巴图塔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参考。

成吉思汗称呼犹太人和穆斯林为回回(Huihui),禁止犹太人和穆斯林对他们的食物进行洁净和清真处理,两个民族都被称为“奴隶”,强迫他们吃蒙古的食物,禁止他们实施割礼。[38][39]

在所有的[主题] 外国人中,只有回回说”我们不吃蒙古的食物”.[Cinggis Qa’an回复:]“借助于上天的帮助,我们征服了你们;你们是我们的奴隶。但你们不吃我们的饮食。这怎么能对呢?”于是,成吉思汗让他们吃蒙古的食物。”如果你宰羊,你就会被认为有罪。”他为此颁布了一项条例[ 忽必烈颁布于1279年或1280年] 所有穆斯林说道:“如果有人屠杀[动物],我们就不吃了”,从那时以后,穷人变得提心吊胆,穆斯林回回和竹忽[犹太] 回回,不管谁要杀掉[动物]并食用,必须自己动手屠宰,同时不得进行割礼仪式。[40]

在明朝(1368—1644年)期间,明朝皇帝赐给犹太人七种姓氏,保存到今日,分别是:艾、石、高、甘、金、李、张和赵。[41][42] 有趣的是,其中有两个姓氏,金和石,是西方常见的犹太名字:金和石头。[43][44]

有关中国的犹太人的首次出现在现代西方记录是17世纪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的记录。1605年,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Matteo Ricci接见了一位年轻的中国犹太人。Ricci称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恩盖(Ngai),后来法国汉学家保罗·佩利奥特(paul pelliot)确定这名犹太人叫为叫艾田(Ai T’ien),并解释到说这名犹太人的族群是一神论,即只相信一个神。据记载,当他看到一个怀抱基督的圣母像时,他把它希伯来圣经中看成的丽贝卡和以扫或雅各的图画。恩盖(艾田)声称他来自开封,并说这座城市有大量的犹太人定居。[45] Ricci派了一个华人耶稣会的兄弟前往开封;[45] 后来,其他耶稣会传教士(大部分为欧洲人)也到访了这座城市。后来发现,犹太人社区有一个犹太教堂(Libai Si),朝向西方,其中容纳了许多资料和书籍。

管理会堂的犹太人被称为”MULAHS”。洪水和火灾曾多次毁了开封犹太教堂的书籍,他们从宁夏和宁波获取一些书籍替代,另一个希伯来文的法卷是在山西的Ning-keang-chow的一名穆斯林手中买来的,而他是从一名在广东去世的犹太人那里获得的。[46]

在古代,中国将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都称为“回回”(Hwuy-hwuy)。基督教徒(基督教徒)被称为“不吃偶蹄目动物的回回”,穆斯林被称为“不吃猪肉的回回”,犹太人被称为“剔除筋腱的回回(剔除腿筋)”。Hwuy-Tsze(Hui zi)或Hwuy-hwuy(Hui Hui)目前穆斯林依旧被称为Hwuy-Tsze(回子),但犹太人仍然被称为LAN Maou Hwuy Tsze(蓝帽回子),意思是“带着蓝色帽子的回子”.在开封犹太人被称为“Teaou kin keaou”,意思是剔除动物腿筋的场所,在中国犹太人的犹太教堂和穆斯林的清真寺也有同样的称呼,都被称为清真寺,即“纯洁并追寻真理的寺庙”,这个名字可追溯至13世纪。犹太教堂和清真寺也被称为礼拜寺。一块石碑显示犹太教曾一度被称为“Yih-tsze-lo-nee-keaou”(以色列的宗教),犹太教会堂被称作Yih-tsze lo nee leen (以色列的寺庙),但这种称呼已经不再使用。[47]

南京的一名穆斯林告诉Semedo,他们是南京最后的犹太人,并且人数正在减少。[48]

就业[编辑]

自17世纪以来,大量中国犹太人为政府工作,并且在中国拥有巨大的财产。[49]

19世纪[编辑]

在19世纪50年代的太平天国起义时,开封犹太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族群被冲散了。根据20世纪早期的记录,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他们返回开封,但人数仍然很少并面对种种困难处境。

在19世纪下半叶,上海迎来了迁入了第一批犹太人,大部分是来自伊拉克的米兹拉希犹太人。伊利亚斯·大卫·沙逊是第一个到达上海的犹太人, 1850年他以父亲在孟买的房子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分店。从那时起,犹太人逐渐从印度迁至上海,大部分人都是由大卫•沙逊在孟买雇用的职员。犹太人团体主要由 “亚洲”,(西班牙裔犹太人)德国和俄罗斯犹太人组成,同时也有一些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裔的犹太人。犹太人在中国贸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地位,有一些人在市政委员会任职,其中包括赛拉斯·亚伦·哈同,是伊利亚斯·大卫·沙逊公司的合伙人,他同时在法国和英国理事会任职。在犹太人定居的早期,犹太人参与了鸦片和孟买棉纱贸易。

现代[编辑]

一块纪念哈尔滨的前犹太中学的碑匾,目前已经成为了第二朝鲜语中学。

根据同时期的消息来源估计,在1940年,中国(包括伪满州国)的犹太人人口约为36,000人(来源:天主教百科全书)。

随着英国人的到来,在上海生活的犹太人开始逐渐有了改善。来自中东的米兹拉希犹太人开印度和香港之间开展贸易活动,并在19世纪后半期建立了一些出色的贸易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来自欧洲的德系犹太人也闻声前来。其中的一位德系犹太人(恰巴德·卢巴维奇)成为了上海的首席教士(1926年至1949年)。

在20世纪初,许多俄罗斯犹太人逃离了俄罗斯帝国进行大屠杀的几个城镇,决定搬迁到东北,并一直定居于此(Rabbi Aharon Moshe Kiselev1913年开始在哈尔滨生活,死于1949年)。在1917年的俄国革命后,许多俄罗斯白人逃到哈尔滨(伪满),其中包括亚伯拉罕.考夫曼博士,1919年之后,他成为哈尔滨犹太人社区的领导者[50],他也是未来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以及时年12岁的Teodor Parnicki的父亲。据估算,有2万多犹太人居住在哈尔滨,在地方政治、经济和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51]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对犹太人民十分地尊重,并欣赏犹太复国主义,他也从对犹太人民的迫害和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看到了相似之处。他说道,“尽管他们的国家被摧毁了,但犹太民族依旧存活至今。”[犹太复国主义] 是当代最伟大的运动之一。所有的爱国人士都全身心地支持并拥护这一运动,希望恢复他们美好且历史悠久的国家,犹太文明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在[SiC] 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52]

1931年的日本占领和1932年的伪满洲国的成立对哈尔滨犹太社区产生了负面影响(1929年约有13,000人)。大部分犹太人离开哈尔滨前往天津、上海和英国委任托管的巴勒斯坦。截止1939年,俄罗斯犹太人在上海大约有5000人。[53]

第二次世界大战[编辑]

主要文章:上海犹太人区

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约18,000个来自德国、奥地利和波兰的犹太人移居到上海。[54] 当时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没有移民限制,一些中国外交官如何凤山(Ho Feng Shan)发行了“保护”护照,日本外交官杉原千亩(Chiune Sugihara)签发了过境签证,难民在日本短暂之停留后,可以前往上海。1943年,日本军队占领上海,这18,000名犹太人,正式被称为“无国籍难民”,搬迁到上海虹桥区占地0.75平方英里(1.9平方公里)的集中区(如今被称为虹口区),许多人以群体家庭”HEIME”的形式居住。[55] 在此期间进入上海的犹太人总数相当于逃往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和南非的犹太人的总数。后来中国的大多数犹太人移居到了现在的以色列。

在大屠杀期间,上海是犹太难民的一个重要的安全避难所,因为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需要签证就可前往的地方之一。即便如此,前往上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本人控制了这座城市,更喜欢以另一种方法看问题。然而,一些腐败官员也利用犹太人的困境。在1941年,近20,000名欧洲犹太人在上海找到了住所。

新四军的雅各布·罗森菲尔德医生,站在刘少奇(左)和陈毅(右)之间。

在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犹太人包括雅各布•罗森菲尔德医生、Stanisław Flato、Ruth Weiss、Eva Sandberg(共产主义领袖萧三(Xiao San)的摄影师和妻子)和Morris Abraham Cohen。

在战争后期,纳粹的代表迫使日本军队设计了一个消灭上海犹太人群体的计划,而这个计划最终被上海犹太人社区的领导所知。但是,日本并不打算在他们已经声名狼藉地入侵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后,进一步挑起盟国的愤怒,因此他们推迟了德国的请求,一直到战争结束。随着Amshenower的调解和Leo (Ariyeh) Hanin出色的翻译技能,日本人最终保证了上海犹太人的安全。[56]

一般来说,在1845年至1945年期间,超过40,000名犹太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或寻找避难所。[57]

20世纪后期[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犹太人移居到以色列或西方,只有少数犹太人选择留在中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有三个居住在中国外国人:西德尼·夏皮罗、Israel Epstein和Ruth Weiss,两个美国移民者和一个奥地利移民者,他们都是犹太人的后裔。另一个犹太裔美国人,西德尼·里腾贝格曾担任许多中国高层官员的翻译。

1979年,犹太人有组织地回到北京生活,创立了北京Kehillat,这是一个为世界各地犹太人服务的平等的社区。

在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上海犹太俱乐部主席雷维·伊纳斯(Leiwi Imas)在上海出生的女儿萨拉·伊纳斯(Sara Imas)成了第一名中国犹太移民。雷维·伊纳斯在1939年离开德国前往波兰,并在同年抵达上海。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他于1962年在上海去世。虽然萨拉•伊纳斯的外国人的长相和家庭背景使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指责为外国资本家和间谍,但萨拉•伊纳斯已经回到上海,担任以色列钻石公司的中国代表。[58]

1992年南京大学设立了犹太研究所。[5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西方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造于上海殖民时期。许多犹太人以前拥有的旅馆和私人住宅都已列为保护项目。1997年,嘉道理的居所成为上海儿童院,拆除了占地较大的前花园,为建设中的城市立交桥系统腾出空间。通过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可以对上海犹太人的历史进行为期一天的考察。[60]1998年8月,纽约市的哈巴德·卢巴维奇教派的沙洛姆·格林伯格拉比抵达上海,为这个社区提供服务。纽约爱心呼唤基金会院长阿瑟·施尼尔耶拉比在同年向该社区捐赠了一部摩西五经。1999年9月,在上海欧黑尔犹太会堂举行了1952年以来第一个犹太新年仪式务。[61]

21世纪[编辑]

在21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对犹太人真诚的接纳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切的怜悯之情,现代汉族人对犹太人也十分欣赏,赞赏他们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和他们生存的能力,和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家庭、节俭、艰苦劳动和教育,数千年文化的沉淀推动着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之间的友谊得以持久和长存。[6][5][7][5][2][11]密切的关系和相似的文化基础是中国和以色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动力,也是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的象征。[6][11][15]近代以来,汉族人与犹太人之间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11][62] 中国犹太人一直是维持中华文明和犹太文明之间关系的牢固纽带。[4][62][11] 由于两国人民有着相似的文化特性,犹太人在中国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中国各民族和平共处,甚至有一些犹太人通过联姻融入汉族社会。[7][11][62][63] 21世纪的当代中国犹太人仍然是少数民族,但与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不同,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没有任何来自当地汉族人的反犹主义的侵扰。[5][2][9][10] 许多受过高度教育的中国人对犹太人怀有很高的敬意,与西方反犹文学中经常表现出的消极特质的斐洛·闪米特人的犹太特性形成了鲜明对比。[64][6][65][66][17][67][68] 中国人所持有的斐洛·闪米特性观念包括犹太人对人类的大量贡献,尤其是在科学和技术上,大量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将犹太民族推向了现代化,“犹太人的力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政治领域和以色列的教士在美国的影响力。[6][69] 中国人也对犹太人有这样一种积极的看法,即犹太人聪明、团结、善于做生意、拥有大量财富。[64][12][7]现代中国人对犹太人有着积极的看法,包括犹太人的商业优势、联邦储备、银行、全球证券交易所和全球化经济。[70]由于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所以在中国的城市民众中普遍存在亲犹观点。[71][72][3][66] 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之间的相似性深深植根于中国儒家学说中,其文化价值观都建立在强大而稳定的家庭基础上,追求卓越、力求节俭、展望未来、为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工作,在智力、教育、奖学金和终生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对金钱和商业智慧的高度尊重,这与传统犹太人正统的价值观和民族特点有很大的相关性。[73][2][7][11][62][74][75][76][66][77][12][3][13][14][78][79][80] 许多当代中国人都了解中国的犹太历史,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保护犹太难民。[81][82] 这些积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国的城市民众对斐洛•闪米特人的优点的欣赏和对犹太人敏锐的商业、投资头脑和精明的理财方式的钦佩。[64] 中国人对金钱和财富的文化观念与犹太人的文化观念相似,因为中国人和犹太人都认为购买和积累财富是一种美德。[64][83][84][13] 这两种文化都追求金钱、富裕的生活和财富上的成功。[12] 随着国家的经济自由化和经济迅速增长,很多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是拥有巨大财富、有体面的工作、顺利就业、婚姻美满、平稳退休等等。在每一个主要的中国城市的路边书摊上都可以找到大量的犹太人自我学习和个人理财手册,其中包括财富积累、创业、投资、商业成功管理和金融成功管理等内容。此外,在中国各大城市举办了关于财富积累和商业运行的犹太人研讨会。[12] 特别是,关于犹太人的自我学习商业书籍及其看来与商业上的成功有关的书籍往往在中国都是畅销书。[64][52][85][86][87][88]

在北京、上海和香港都设有犹太教堂,为中国犹太人、以色列人和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社区提供服务。[89]2001年,哈巴德·卢巴维奇教派的希蒙·弗罗因德利克教士来到北京,负责建立并运营位于北京的一家正规的哈巴德•卢巴维奇教派中心。[61] KeHillat北京继续进行每周的安息日仪式、定期假日庆祝仪式和社区活动,包括务虚会和庆祝活动。

2005年,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在中国长城举行了光明节庆祝活动。[90]

2007年,上海的西法迪奇社区开设了一个犹太教堂,包括自修室、犹太洁食厨房和为儿童和成人准备的教育课程。除了负责管理当地社区事务和饮食教规以法莲·比撒列的教士以外,社区有自己的Hacham,其职能类似于教师和独唱者。[91]

截至2010年,估计有2000至3000名犹太人居住在上海。2010年5月,上海奥切尔·雷切尔犹太教堂暂时对当地犹太社区重新开放,用来做周末的礼拜。[92]

由于大量的中国食品和食品配料出口到美国市场,许多国家认证机构将教士送到中国作为食品巡查官(mashgichim)。截至2009年,已有超过50名教士被派驻中国,其中有7人来自SKS犹太认证组织。